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在互联网技术和科技创新的环境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逐步渗透到施工生产中。在变革过程中,势必对生产工具进行投入和改造升级,如何有效管理固定资产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如果固定资产管理不能适应市场发展,企业资产创效降低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要应对这些改变,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管理,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内控的需要。本文从当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得出了应用价值管理理念对固定资产进行决策管理可以提升企业资产价值的结论,为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随着建筑业发展模式的变革与国家基建投资的逐年增加,施工企业在市场规模扩张的形势下,势必要增加对施工管理工厂化、机械化的资源投入,尤其是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但由于施工企业项目分散,管理跨度大等特点,意味着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不只是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更是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规划。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者需从价值管理的角度来思考固定资产管理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利润。
一、当前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前期投入积极,后续管理无序
施工企业在承揽新的项目时,对于固定资产的投入、采购是积极的。为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响应业主的要求或者投标的标准,必然增加对施工机械及专有设备的投入,但是随着项目的逐步完工,机械设备闲置,不能有效周转,形成封存设备。旧有观念认为固定资产的处置需要上级或有关部门审批,使得项目完工后的资产后续管理无序,造成固定资产闲置。
(二)“用、管”部门分离,管理责任不清
由于施工企业的项目大多分散在各地,而不是集中在某一区域,行业特点使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出现用管分离的情况。根据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一般归属公司机关业务部门,使用部门是各项目部,价值管理则在公司财务部。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错位,不能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监管;各部门责任意识不强,未能构建有效的价值创造体系,使得固定资产生产创效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固定资产转移、损坏等特殊情况下,资产不能迅速投入生产,使资产周转缓慢,创效不佳。
(三)处置时期不当,造成效益流失
有些施工企业在市场与生产之间存在“隔断”行为,市场开发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不能互相沟通。企业所拥有的专用设备在完成项目工程后,后续工程没有及时衔接,导致专用设备不能及时转场,造成资产闲置的情况发生,占用存放空间,增加维护成本,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由于资产管理部门对二手市场的信息掌握不足,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不能及时跟进,不能利用专用设备的市场价格波动将资产变现,使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流动资金少、负债经营的施工企业,固定资产长期占用资金的同时不能产生价值为企业创效,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机养工作不足,寿命不达预期
大型设备的机械维护保养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日常业务,但是一些施工企业由于项目转场、业务部门管理松散,往往对于机械设备的维保工作责任不清,使得机械设备迟迟不能维保;有些运行多年的设备需要大修,却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使得设备寿命不达预期,造成资产损失,企业效益流失于无形之中。
二、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固定资产采购未详细论证
施工企业往往在中标工程后大量采购固定资产以应对施工生产的需求,不做长远打算,满足眼前需要,不做长期规划;对一些工程的市场把握度不够,仅用“采购”这一种方式来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而不做详尽的发展规划和对固定资产投入前的发展论证。应该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对于当前的需求作出考虑,对于一些专用设备,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满足生产需要,如专业分包、设备租赁或分期支付等。但这些方式没能被施工企业利用,只是为投入而投入,即使企业试图转型,也会因为背负的重型资产而难以成功。
(二)内部控制体系未能形成合力
要管好固定资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构建起一套包括实物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价值管理部门以及维护保养部门在内的配合有序、节点衔接、共同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合力,共同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以实现固定资产的最大价值。现实中,会因为责任部门的工作瑕疵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给企业的资产创效制造障碍,影响企业的创效能力。比如,没有维护保养制度,随“机”行动,对机械设备损伤很大,出现损坏时,会影响施工生产,又得重新投入;又如一些施工企业因为部门管理责任不清,导致有些设备的使用状态长期得不到确认而丢失、毁损,给企业造成资产损失。
(三)科技手段不能发挥作用
当今,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很多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应用了信息系统,但仍然停留在静态管理阶段,未能对固定资产的实际状态、应用变化、完好程度、寿命预期、价值折旧等方面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不能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帮助和价值分析,不能将信息数据化、数据分析化、分析决策化,从而影响管理效率。
(四)欠缺市场化的手段方式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随着应用及市场变化而动态变化的,但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价值管理部门欠缺对市场信息的准确把握,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准确地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分析以方便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处置。比如对于资金紧张的施工企业,急需将大量闲置的固定资产变现,因欠缺对市场价格的掌握以及市场化处置思路,不能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保证资产变现,给企业的资金使用造成压力,不能使资产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五)全生命周期理念未能融入资产管理工作中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Life Cycle Asset Management)是以固定资产为管理对象,从整体目标出发,基于经济生命周期统筹考虑资产的投资规划、采购建设、管理使用和退出报废全过程。只有实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才能对其状态的发展进行管控,如是否需要对其进行投资、维修、变卖或者报废等处置行为,以便于实现固定资产的最大价值。只管眼前,不管未来,则不能充分利用固定资产各个阶段的价值,不能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以价值管理理念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一)比较方案优势,确定固定资产投资模式
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命脉,要实现固定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就要以可量化的经济指标来指引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使其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与结果,通过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对比多种固定资产投资方案,是采购还是租赁,是自有资金采购还是融资采购等,参考公允价值测算值,应用多期变现方案,将资产管理决策的着眼点放在减少闲置资产总量这一点上,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和变现效果,提升资产的价值创造能力。
(二)应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核算
固定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包括采购、使用、维护、存放、转移、报废等阶段。除采购和报废外,其他状态都是重复或循环过程。要统筹考虑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所有费用,包括前期阶段的市场咨询、采购费用,亦包括内部运行过程中的维护、转场、存放以及处置费用。建立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界定流程,根据各个环节状态产生的费用性质进行核算管理;结合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进行分类确定总费用预算,利用财务信息系统将资产各个环节所发生的费用及时传递给各管理部门,实现真正意义上资产数据核算信息的统一规范化,避免了资产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减少了企业的资产成本,规范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三)做好“用管服”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
根据固定资产为企业各个生产环节服务的特点,确定资产的使用部门、管理部门以及服务部门,明确其权责关系和价值目标,便于企业对闲置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制定相应的责任部门工作业务流程,在流程中设置工作接口,便于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将固定资产归类归口管理,实行统一调配,统一核算,统一盘点的制度。首先,要做好表单数据的信息共享,使信息统一;其次,要做好固定资产状态转移的实物检查,统一管理;最后,将资产登记、盘点、转移、变更、维修、折旧计提、报废以及资产报表业务细分到各业务口,要完成数据的统计,使得管理协调有序,彻底解决原来不同部门之间管理脱节和对账困难的问题。
(四)引入市场机制做好固定资产处置工作
要确定不同资产的价值创造标准,明确与资产相关的价值流入和流出,更好地衡量企业的资产管理和价值创造水平。在固定资产不能再为企业服务或者出现资产闲置时,应该及时与市场对接,以市场价格转移固定资产,或以多种形式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比如债务重组、变卖折现或者对外租赁等,尽快盘活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价值创造水平视其周转效率和经营特性而定,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决策还应突出管理部门对资产价值的判断,根据周转效率选择适合的处置方式,以实现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