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建筑行业每年物化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接近天文数字,美国人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仅2012-2014这3年中国水泥用量就达66亿吨,而2014年前的100年美国水泥用量仅45亿吨。这个数字令人瞠目,也令人深思。
从纵向比较,中国建筑业的进步确实很大。但行业内在法律环境、行业管理、甲方约束和建筑企业自身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短期难以解决,长期也不易解决。
谁让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呢?
一、支柱行业从业者找不到支柱的感觉。
先上最新数据:2017年建筑业产值21万亿,增加值5.6万亿,就业人数5400万,最近10多年来,建筑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率近7%,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7%,这样的行业是显然的支柱产业。
但是从业者有没有支柱的感觉?有!在飞驰的高铁上、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在没有红绿灯的高架桥……但更多的时候没有!艰难讨薪的农民工、偶尔爆出的豆腐渣工程、死亡数十人的超大事故……傻大粗黑逼格低、没有进入门槛、利润率低、做完工程拿不到钱、技术进步缓慢。
巨大的反差,使这个支柱行业的从业者,无法找到支柱的感觉。可大家还是在咬牙坚持啊!
二、最低价中标合不合理?
“最低价中标”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评标方式,无论政府采购还是工程建设招标均广泛采用,成为一种国际惯例。
但“最低价中标” 在今天的中国逐步演变为“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每一个豆腐渣工程的背后,“最低价中标”似乎成为标配,成为“幕后黑手”。连人民日报都吐槽低价中标这个惹祸精。
为什么国际通行的玩法,到了中国就水土不服?到底是价格的问题还是投标者虚假承诺的问题?为什么对投标者的虚假承诺,我们毫无办法?世界上有两种“最低价中标”,一种叫“最低价中标”,另一种叫“中国式最低价中标”,而“中国式最低价中标”以压低工程质量为前提,某些时候似乎成了行业的潜规则,我们对此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好好的经都给念歪了。
三、中国建筑行业竞争到底激烈还是不激烈?
在今天的中国工程市场,一个不大的项目有几百家甚至上千家企业报名投标,不同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已不是个案。2017年9月,福建那边一个不到千万的项目,居然1100家企业参与投标。一方面是干活的企业拿到一个项目很不容易,另一方面是一些建筑企业整天投标而又不想中标,更不会也不想干活,照样吃香的喝辣的,这种现象既奇怪又畸形。也算是中国建筑行业的一大特色。
您说,这市场竞争激烈还是不激烈?如果说市场竞争激烈,为什么那么多毫无核心能力的企业在如此激烈的市场中不死?如果不激烈,为什么一些“五加二”“白加黑”的企业活得却不是太好?如此看来,世界上有两种“竞争”,一种叫“竞争”,另一种叫“中国式竞争”。
四、中国建筑企业有没有国际竞争力?
最近30年,中国建筑企业做了世界上最牛的工程,高楼、大桥、高铁、隧道等,我们的工程几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按理,这些经验和磨练可以塑造出无与伦比的竞争力。事实上,我们在海外市场,也常常把那些国际工程行业的同行打得落花流水,中国建筑企业想拿下的项目,大多数都如愿以偿。根据2017年的统计,表明中国建筑企业在海外新签合同年均增长20%以上。
但同时企业在海外的实践也表明,我们在合同履约、企业管理水平、工程项目管理水平、风险控制等诸多方面问题多多,一些项目甚至严重亏损,我们走向海外的道路既崎岖又漫长。
一方面,在海外攻城略地;另一方面,在海外又伤痕累累。走向海外,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建筑行业到底有没有转型的路?
年年说转型,年年有企业转型失败。有的是一时风光,现在日子难过。4年前部分企业朝投资转型做PPP业务,不断加大的杠杆,让企业背上了带息负债的包袱,而融资端日趋困难,急转直下的市场,让他们内外交困、风光不再。建筑企业融资难的窘境说明以投资为手段的转型不容易。朝建筑工业化转型如何?这一转型技术含量明显增加,也符合政策方向,前景看似光明。但即使投身其中十年八年的企业,如远大、宝业等,目前也未在这一业务明显盈利。未来朝哪里转型?工程总承包最靠谱!但是这一业务还出在政策初期,只有顶端少数企业能为之,多数企业只是沦为看客。
六、到底是固守眼前的“苟且”,还是勇敢地怀着梦想走向“诗和远方”?
建筑企业的生存,今天比过去更容易还是更难了?
行业是皮,企业是毛,大多数成功的建筑企业属于伟大时代的机会型企业,依靠核心能力生存的并不多。把国内最好的1000家大型建筑企业挑出来,如果他们的新签合同、营业收入、银行贷款总额每年各下降10%,这些企业能生存几年?3-5年还是7-8年? 建筑业最好的时候可能正在过去,靠规模发展解决问题的老路可能再也难以为继,做长寿企业很难,99%的企业都会在其有限的几十年内死去,能活百年的企业可能还不到1%。
建筑企业老寿星日本金刚组活了千年,照样破产过,只是招牌没换。
建筑业有无限的困惑和太多的不确定,可能让人悲观,但更可能让人在困惑中寻找突破,迎来建筑业灿烂明天!